晋宗庙歌十一首 其三 征西将军登歌

:

经始宗庙,神明戾止。申锡无疆,祗承享祀。假哉皇祖,绥予孙子。

燕及后昆,锡兹繁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傅玄

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10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于玄武陂作诗

: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野田广开辟,川西互相经。
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西成队成排。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西水真有气派。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33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陂,堤岸。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野田广开辟,川西互相经。
互相经:互相交通。经,经过。此为交叉之意。

(shǔ)(jì)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黍稷:泛指农作物。黍,黄小米。稷,高粱。郁郁:茂密的样子。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qiàn)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菱芡: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芙蓉:荷花。丹荣:红花。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荫:树荫。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huān)哗鸣。
乘:登上。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洲:水中的陆地。讙:喧哗。

萍藻泛滥浮,澹(dàn)澹随风倾。
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泛滥:广阔的样子。一作滥泛。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倾:倒。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33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邺城西面宏观看到野外宽广开阔的田地和纵横交织的河渠。接下去,从宏观到微观。“黍稷何郁郁”一句由“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写田野里庄稼茂盛。“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写流水发出动听的声响。“菱芡覆绿水”以下八句,由写田野、河渠转向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中绿水随风动荡,长洲上的群鸟在欢快歌唱。在诗人笔下,玄武池之美景令人神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照水;萍藻泛滥,众鸟喧哗。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写出了玄武池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如此之美景,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畅之中。最后“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由景及情,自然地收束了全诗。

  此诗虽属游宴诗,但同建安时期的其他游宴诗相比,却有不同。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截竿入城

: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但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入:进去;进入。执:握,持,拿。亦:也,仍然。俄:一会儿,不久。至:来到这里。吾:我。矣:了,承接。遂:于是,就。计:计谋,办法。而:连词,表承接,然后。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之:代词。此处代长竿。但:只,仅,但是。以:用。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连雨独饮

: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人生迁化必有终结,宇宙至理自古而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古代传说松乔二仙,如今他们知向谁边?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故旧好友送我美酒,竟说饮下可成神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初饮一杯断绝杂念,继而再饮忘却苍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苍天何尝离开此处?听任自然无物优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云鹤生有神奇翅膀,遨游八荒片刻即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自我抱定任真信念,勤勉至今已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身体虽然不断变化,此心未变有何可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9-81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wèi)之然。
连雨:连日下雨。运生:运化中的生命。运:天运,指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生:指生命。会:当。归尽:指死亡。终古:自古以来。终,常。然:这样。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松乔:神话传说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的并称。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乔,指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好吹签,作风鸣,乘白鹤仙去。于今:至今。定何间:究竟在何处。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故老:故旧父老。乃:竟,表示不相信。饮得仙:谓饮下此酒可成神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shāng)忽忘天。
试酌:初饮。王瑶注:“初饮。”百情:指各种杂念。远:有忘却,断绝之意。重觞:谓连饮数杯酒。忘天:忘记上天的存在。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去此:离开这里。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无所先: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yú)还。
云鹤:云中之鹤。用丁令威化鹤典故。八表:八方之外,泛指极远的地方。须臾:片刻。

自我抱兹独,僶(mǐn)(miǎn)四十年。
独:指任真。僶俛:努力,勤奋。

形骸久(hái)已化,心在复何言。
形骸:指人的形体与骨骸。化:变化。心在:指“任真”之心依然不变。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9-81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之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这是一首饮酒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题为“连雨独饮”,点出了诗人饮酒的环境,连日阴雨的天气,诗人独自闲居饮酒,不无孤寂之感、沉思之想。开篇便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论题:“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人生于运行不息的天地之间,终究会有一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这句话虽然劈空而至,却是诗人40岁以来经常缠扰心头、流露笔端的话题。自汉末古诗十九首以来,文人诗歌中不断重复着“生年不满百”的哀叹。陶渊明则将人的自然运数,融入天地万物的运化之中,置于自古如此的广阔视野里,从而以理智、达观的笔调来谈论人生必有死的自然现象了。

  在“运生会归尽”的前提下,诗人进一步思索了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道教宣扬服食成仙说,企图人为地延长人生的年限。这在魏晋以来,曾经引起一些名士“吃药”养生的兴趣。但是动荡的社会、黑暗的政治,也使一些身处险境、朝不保夕的文人看透了神仙之说的虚妄。曹植就感叹过:“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赠白马王彪》)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过“帝乡不可期”的省悟文辞。所以接下两句诗就是针对着道教神仙之说提出了反诘:“世间有松乔,于之定何间?”

  开篇四句诗不过是谈人生必有一死,神仙不可相信,由此转向了饮酒:“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的诗句:“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是一种不求长生,但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也从否定神仙存在转向饮酒,却自有新意。“乃言饮得仙”中的“乃”字,顺承前面“松乔”两句,又形成语意的转折。那位见多识广的老者,竟然说饮酒能够成仙。于是诗人先“试酌”一杯,果然觉得各种各样牵累人生的情欲,纷纷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乘兴连饮几杯,忽然觉得天地万物都不存在了。这就是“故老”所谓“饮得仙”的美妙境界吧!

  然而,“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一个“天”字锁接前句,又以问句作转折。继而以“任真无所先”作答。任真,可以说是一种心境,就是诗人借助饮酒的刺激体验到的“百情远”的境界。这句诗的潜在意思是,人与万物都是受气于天地而生的,只是人有“百情”。如果人能忘情忘我,也就达到了与物为一、与自然运化为一体的境界,而不会感到与天地远隔,或幻想着超越自然运化的规律去求神仙了。这就是任真,也就是任天。当然这种心境只是短暂的,“忽忘天”的“忽”字,便点出了这是一时间的感受。任真,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指顺应人自身运化的规律。陶渊明并不主张终日饮酒以忘忧,他认为“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形影神·神释》)他只希望“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过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这两句仍用仙人王子乔的典故。据《列仙传》,王子乔就是“乘白鹤”升天而去的。云鹤有神奇的羽翼,可以高飞远去,又能很快飞回来。但是陶渊明并不相信有神仙,也不作乘鹤远游的诗意幻想,而自有独异的地方:“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我独自抱定了任真的信念,勉力而为,已经四十年了。这表达了诗人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诗人孤高耿介的个性人格。

  结尾两句总挽全篇:“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所谓“化”,指自然物质的变化,出自于《庄子·至乐篇》所言:“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全诗正是从观察“运生会归尽”而推演到了观察自我形骸的变化。“心在”,指诗人四十多年来始终抱守的任真之心。这两句诗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所言“形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意思相同。任凭形体依照自然规律而逐渐变化,直至化尽,我已经抱定了任真的信念,还有什么忧虑可言呢?这两句诗也可以看作《形影神·神释》中结语的缩写:“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依此而看,陶渊明的自然迁化说,并不同于《庄子》以生为累,以死为解脱的虚无厌世说。

  总观全诗,以“运生会归尽”开端,感慨极深,继而谈饮酒的体验,又将“百情”抛远,结尾点出“形骸久已化”,似乎有所触发,却以“心在复何言”一语收住了。全诗对触发诗人感慨生死的具体情由,始终含而不露,却发人深省、余味无穷。全诗重在议论哲理、自我解脱,几次使用问句,造成语意转折,语气变化,又能前后映衬,扣紧开端的论题。这都显示了陶渊明哲理诗的特色。诗人谈论生死以及乘化归尽的人生态度,实在是蕴积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也表现了诗人在厌倦了伪巧黑暗的社会现实后,在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中,始终独守任真之心,不拘世俗之累的孤傲人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5-5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十六

: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行行向不惑(huò),淹留遂无成。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bì)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披褐(hè)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yì)吾情。
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